鱼痴西藏探秘亚东鲑鱼

历经磨砺铸造渔业大餐……

D 夫妻携手艰辛创事业

■罗 鸣

林绍兰之前已向西藏亚东有关水产行政管理部门,提出申请保护与开发亚东鲑鱼的请示,并获得了批准,依法取得亚东鲑鱼人工驯养繁殖许可证亚东鲑鱼经营许可证,做到合法经营。

在亚东县***的大力支持下,成立了亚东鲑鱼养殖场,投资30万元在下亚东乡***离河边近的地方,修建了600平方米左右的驯养池。正式投入了亚东鲑鱼的人工驯养、繁殖和饲养生产。要开展这项工作,首先要采集亚东鲑鱼种源。

在亚东河采集亚东鲑鱼的种源,是一件非常艰难困苦的事,并且只能在夏季6、7、8三个月的时间,才能去捕捞采集。天气好每隔两天才可去捕鱼一次,天气不好就往后推移时间。

繁殖需要的种鱼越大越多越好。在采集鱼种时,每次都要去亚东河流域的下游。因为那里的亚东成鱼,要比上游的大,并且多些,也好捕捞。

为了安全起见,每次去捕捞采集鱼种时,七十来岁的老父亲留在家里,照看刚满三岁的孙子。

林绍兰就带上妻子,亲自开车把捕鱼的工人拉到亚东河下游可进行捕鱼的河段。采集种鱼时,由于刚从四川请过来的捕鱼工人,不了解亚东河水的特性,存在的风险很大。

每当林绍兰把车开到下游停好车后,他就组织人员背上各自的工具,一起沿河道穿过茂密的原始丛林,步步小心地摸索前进。他们每次都要攀爬无人走过的、有五六公里的崎岖河道,翻越无数个坡坎悬崖,才能找到可以开网的河床。往往到了捕鱼的地方时,已经是下午三点左右了。

他们稍息片刻,各自换上笨重的水裤和雨衣,就开始了当天的艰辛捕捞工作。林绍兰总是带头干活,双手提着撒网,弓着背小心翼翼踩着乱石,摸到靠洄水滩的边缘,熟练地用力一抛,渔网在空中撒开,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弧状。渔网落入水中,刚好与那滩水面积差不多。

准确地撒下渔网,然后是慢慢收网绳。一下、两下,网收拢了,怀着急迫的心情,两眼放进网中央。

扫兴。林绍兰摇摇头,渔网里除了几砣鹅卵石躺在网兜里,唉,又没有捕到鱼。

林绍兰绝不甘心空手而归。他往前移动了几十米,再次抛撒手中的渔网,又重复拉网的动作。

有鱼啦!捕到了鱼!林绍兰像一个孩子惊喜般地叫了起来。只见他神情专注,小心翼翼地把网慢慢收拢。

站在岸边的袁利林,激动得手舞足蹈,像是丈夫为她买了最珍贵的定情物一样,提着装有半桶水的桶,迅速地向丈夫身边靠近,去接收那份珍贵的礼物。

林绍兰张开着胜利的笑脸,把网起的一条亚东鱼,慢慢地小心地倒入妻子端着的桶里。

鱼一入桶,调皮地摆动着身子。哗——水声荡起,一条白光在袁利林的眼前一闪,桶里的鱼飞往了河中。

林绍兰一个箭步扑过去,脚咚地踢到乱石上,伸手去河面一捞,鱼却逃入了水中。

这时,他才发现刚才动作用力过猛,自己的膝盖碰在了尖硬的石头上,疼痛得好久才能起身。

见状,袁利林伸出温柔的手,心疼着丈夫,为他揉揉碰痛的关节。

没有关系,跑脱了和尚跑不脱庙。我继续捕鱼。林绍兰安慰妻子说。

于是,他又继续操起了捕鱼的网……

一个半小时过去了,袁利林提着的桶里,终于装有一条大、一条小的亚东鱼。

两条鱼在狭小的桶里,不能适应这个空间,一直上跳下蹿。而她有了前车之鉴,就用衣物把桶口包好,使鱼再也跳不出桶了。

袁利林把装着两条鱼的水桶,生怕它们伤了逃了,就小心地抱在胸前。提到岸边后,她不时往桶里换新鲜水,用心用情爱护着他们捞起的美好希望。

他们又继续往前面的河段里去捕捞种鱼,走了一段路后,一个大石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。河水又深又急,淌水过去是不可能的,只能翻越石头了。

林绍兰抬头看看地势,想到了一个办法,把网绳的一头绑上一个长形的小石头,用力抛向大石头顶部的树杆。他一下、两下……终于把带着绳子的小石头,抛过树干又绕回到他们跟前。他们一个个抓着绳子爬到了大石头顶部,再放下绳子把装鱼的桶也拉了上去。

袁利林也拉着绳子上了大石头狭窄的顶部。她往下一看,全身直打哆嗦,头上直冒虚汗。然后,她拉着绳子下到了大石头的另一边,才安全着地。

装鱼的桶也同样的方法往下放,到了离地面约两米高的位置,桶被树枝挂了一下,装了水和鱼的桶眼看就要翻倒了。情急之下,她什么也没想,奋力往上一跳,手扶住了水桶,保住了鱼没有损失。可她却因此而重重地摔了一个跟头。

见状,林绍兰一个健步扑到妻子身边,把袁利林手中紧紧抱着的水桶接过来:老婆伤着哪儿没有?他抬头看妻子,发现她的下颚被尖硬的石头啃了一个口子。

痛吗?林绍兰关切地问。

痛!

真痛,是心痛的痛。袁利林伸手往下颚一摸,黏糊糊的,一看全是血。瞬间,一阵钻心的痛。

水桶里洒出的水,同泪水一起流进她的嘴里。她终于控制不住了,抱着丈夫的肩膀,呜呜呜地放声大哭起来了。

林绍兰立即从身上的衣服上,撕下一幅布条,把妻子的伤口缠着。然后,他们就收拾网具,带上那两条活鱼返回停车的地方。

林绍兰立即把妻子送到部队卫生队处理伤口。医生告诉她说:你的伤口近3厘米,如果缝针的话,可能留下疤痕,影响美观。干脆就包扎上药,让伤口慢慢恢复,回去后注意伤口不要感染了。

袁利林的伤口经过医生的及时处理,连续治疗,伤口倒是没有感染,可一道疤痕照样留下,伴随着她跟丈夫一起创业,见证了那段他们夫妻携手打拼的过往。

捕捞种鱼的艰辛不言而喻,而驯养种鱼的活并不轻松,付出的辛苦更多。

林绍兰开始在驯养池里养鱼。他根据亚东鱼的生活习性修建好驯养池,把亚东河水引进池里,与自然河道的环境水质接近。尽管这样,捕捞回来放入池里的亚东鲑鱼,由于本身性野,自然游放,就拒食人工饵料。

看着辛辛苦苦捕捞回来的亚东鲑鱼,由于绝食一天天地消瘦,别说搞人工繁殖困难,就连保它们的性命都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。

为了找到敲开亚东鲑鱼的嘴,让它们进食饵料。林绍兰真是想了不少的法子。他们先从其他地方买回活体小鱼,按时投放入鱼池里,后来又混上手工绞碎的新鲜猪肝,投喂种鱼吃,精心呵护他们的心肝宝贝。

在投食时不能太快,快了食料就会沉入池底,鱼吃不着。而且,饵料在池底还会污染水质,使鱼的生长环境被破坏,带来生存障碍。

两个月后,他们捕捞的鱼种也多了起来了。林绍兰看见池里的鱼一天天多起来了,以不再投喂其他活小鱼了。它们慢慢适应了食用绞粹的猪肝。

渐渐地鱼群数量多了起来,后入池的看见其他伙伴都在吃食,也就影响它们跟着吃,总算解决了亚东鲑鱼的进食难题,算是攻下驯养鱼中的一个难关。

但接着问题又出现了,猪肝不但价格高而且量少,远远不能满足入池里的亚东鲑鱼的生活需求了。一次林绍兰开车去拉萨办事回来,路经堆纳乡时,看见多庆村的老百姓在卖堆纳鱼。于是,他灵感来了,把老百姓的堆纳鱼全部买下带回,试喂效果很好。

之后,林绍兰就同卖堆纳鱼的老百姓协商,叫他们按时送来鱼,他保证收购。从此,他们就用堆纳鱼代替猪肝,喂养鱼池里的种鱼。

有了喂鱼的料源,林绍兰又从拉萨购买了一台粹肉的电动机器,饵料的成本一下降低了很多,着实令他欣慰。

转眼冬天来了,没有新鲜的鱼可买了,卖鱼的老百姓那里只剩下风干的堆纳鱼块。亚东鲑鱼又要断粮了。好在它们每年在冬天,就会冬眠,可以不再进食,只消耗自身的脂肪来维持生命。

冬天没有捕鱼也不再喂鱼,林绍兰显得轻松一些,偶尔查查鱼的发育情况,由于亲鱼(产卵的鱼)少而小,第一年只采集了几千粒受精卵。在孵化过程中,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20来度,繁殖箱内的鱼卵被全部冻死。第一年孵化鱼卵宣告失败。

这是一个非常单调而漫长的冬天。林绍兰认真总结经验,把这些年来观察亚东鲑鱼的特性,反复进行研究,从中寻找出路,以利来年开春从头再来。

1998年春节,林绍兰回了一趟老家,凑集一些资金,在成都购回来一套软颗粒鱼饵料机组,买回了风干的堆纳鱼块,脱脂后制成了软颗粒投喂,暂时解决了饵料的问题。

但后来时间长了,自制的饵料不能满足亚东鲑鱼生长的营养需求,慢慢地出现了种鱼消化不良等病症,结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。最后,他不得不改成国际品牌的进口鲑鱼料,来喂养种鱼。

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,终于在1998年取得了人工繁殖、养殖成功,开创了亚东鲑鱼人工繁殖饲养的先例。

亚东鲑鱼养鱼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