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中秋节的习俗,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吃月饼,赏月亮,而在老上海人的记忆里,过去还有像烧香斗、斗螊绩(蟋蟀)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中秋节俗,而在趣味繁多的中秋节俗中,有三种是老上海人人皆知的,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,上海中秋节的习俗,老上海的中秋“三宝”。

  老上海人也把中秋叫做“八月半”,上海中秋的风俗活动很多,烧香斗、斗螊绩(蟋蟀)、走月亮等,老上海人定规这一天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,其中必吃的是鸭子,芋艿还有毛豆,也称为老上海的中秋“三宝”。

  江南仲秋,正是新鸭上市,毛豆、芋艿采摘的季节,农历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,于是毛豆、芋艿就是“荐先”供品,也成了节日必备的食品。祭祀一方面是缅怀先辈,告慰祖宗,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祷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。

  芋艿
  芋艿简称“芋”,俗称“芋头”,上海话叫“芋艿头”。芋艿之所以得名“芋艿”,也有一个传说。

  “遇难”的纪念
  相传明朝年间,敌寇侵犯我东南沿海,百姓深受其害,朝廷派戚继光带兵抗击敌寇取得丰功伟绩。中秋佳节便在营地欢庆胜利。深夜,敌寇乘机偷袭,戚继光等围困在山上,断绝粮草,士兵们只挖野草充饥,挖得了很多野芋食着很好吃,但却不懂其名,戚继光就说:“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称它为‘遇难’吧。”

  某天夜里,戚家军饱餐“遇难”之后,如天兵而降,英勇突围,将敌寇全歼灭在睡梦里。此后,东南海一带百姓每逢中秋佳节就必要吃糖烧“遇难”,以此深表戚继光的抗敌寇功绩和世代铭记民族危难的不朽情怀。因“遇难”与“芋艿”谐音,故而世人就把它称为“芋艿”了。

 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,也是因为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的历史故事。前面提到汉人在八月十五夜里磨刀霍霍,在杀鞑子起义后,便以其头祭月。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都用人头祭月,便用芋头来代替,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“剥鬼皮”。

  咬牙切齿吃芋头
  相传宋末元初,胡人灭了南宋,建立了元朝,并对居住东南沿海一带的汉族实行残酷的统治,为了提防汉人反抗,规定每三户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,汉对胡人亦称之为“胡头”,而“芋头”与“胡头”谐音,故以胡人之头比拟为芋头,将其当成祭品,对胡人统治者怀着刻骨仇恨,咬牙切齿吃芋头(胡头)。

 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,在江浙一带,芋艿的发音与“运来”相近。所以中秋节吃芋艿,不仅仅只是享口福同样也表示希望能够好运连连。还有种说法,因为芋艿是用球茎繁殖的植物,象征着“母子相依”,这也是另一种美好的寓意。

  过去老上海中秋吃团圆饭,一盆芋艿刚一上饭桌,小朋友们就你争我夺一抢而空。老上海吃的是本地的“红梗芋艿”,其根部稍微带点粉红色,煠了不糊,蘸点白糖,一口咬下,香糯爽口。

  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载:“芋艿,别名:蹲鸱。史记,卓文君云;岷山之下,野有蹲鸱,至死不饿。”吃芋有“宽肠胃,充肌肤,疗烦热,破宿血,和鱼煮食甚下气,调中补虚”之功。就是说,芋头有益胃、宽肠、通便、解毒、补益肝肾等功用。

手机浏览 赞一下